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卷九:朋友之义甚重。天下之达道五,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而至朋友之交。故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天下俗薄,而朋友道绝。”见于《诗》。“不信乎朋友,弗获乎上。”见于《中庸》、《孟子》。“朋友信之”,孔子之志也。“车马衣裘,与朋友共”,子路之志也。“与朋友交而信”,曾子之志也。《周礼》六行,五曰任,谓信于友也。汉、唐以来,犹有范张、陈雷、元白、刘柳之徒,始终相与,不以死生贵贱易其心。本朝百年间,此风尚存。呜呼,今亡矣!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 
   
  子路问孔子“: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子路》)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 
   
  “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学而》)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 
   
  “乐多贤友,益矣” 
   
  ”曾 
   
  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无友不如己者(《学而》)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论语》中共有19次用到 
   
  “友”字,共三个义项,其中7次作“朋友”讲,如昔者吾友曾从事于斯矣”[1];11次作“交朋友”讲,如“匿怨而友其人”(公冶长);1次作“敬爱兄弟”讲,如“友于兄弟”(《为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张廷玉在《杂兴》“君子慎所择,休与毒兽伍”, 
   
  《颜氏家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梁惠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返者,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史记》 
   
  “交友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管仲贫,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 
   
  之”“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与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荀子曰“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列子·汤问》:“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于何逃声哉。”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志在山;钟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如太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与鼓琴也。(《韩诗外传》·《绎史》3163页) 
   
  《礼记》 
   
  《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寡婦之子非有見焉弗與為友《曲礼》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将“友”解释为:“同志曰友,从二又相。二又二人也。善兄弟曰友,亦取二人如左右手也。”东汉郑玄注《大司徒》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门师兄弟称‘朋’,志同道合的人称‘友’” 
   
  《诗经》 
   
  《诗经·小雅·伐木》中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比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声?” 
   
  《周易》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周易·系辞下》)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乾》)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庄子·山木》)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战国策·燕策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