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956|回复: 3

"五七格律"新韵创制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65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09-7-10 00: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新诗韵的构建  

    押韵是五七格律诗歌的常识,其依据就是韵书。韵书按照一定的规则,将汉字编排归类,写作时必须按照字的归属类别选用压韵。格律诗歌从出现至今千有余年,所用的韵书有《切韵》、《唐韵》、《广韵》、《平水韵》、《配文韵府》等种种。虽成书时期不一,而其韵部划分却维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和延续性,新书多不过在旧书的基础上,予以修订、增补或是依据实用原则予以整合编排。由是,唐诗、清诗虽时人吟咏之音不同,但所用汉字都合乎同一种韵部规则。自然,这也成了当今反对诗韵改革的主要理由。  

    然而,考究格律诗歌的美学根源,当是以音韵和谐为追求的。倘若格律诗歌所用汉字只是符合哪个书面的划分,而吟讴起来诘屈聱牙,则是违背美感,舍本逐末了。于是,必须依据今声创立新韵,理由本文不再冗述。  

    但是,创制新韵书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刻意求新。起码要符合三个原则:一是科学合理,即必须依据正确、合理的音韵学理论;二是严格准确,即韵部划分规则必须原则明确,字的归属不能出现摸棱两可的情况;三是宽严适用,即编制新韵是为诗歌创作,韵部宽严要以利于写作为尺度。  

    为此,首先我们必须考察一下古往今来的韵书。这里既包括为五七格律写作所公认的韵书,也包括为其他诗体、韵文而创作的韵书。这主要是考虑到,五七格律韵书长此不变,而后续文体样式,用韵多体现时音,从中可推敲语音变化,缩小跨度,对于我们今天考较韵部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同时,近代以来倡导诗韵改革的呼声不断,由此而编订的各种新韵书也很多,我们对此尤其需要详细研究,品评得失,以为经验。  

    五七格律长期以来通用的韵书《平水韵》,其成书于宋金时期,分平(上、下)、上、去、入四类,共106部。此书虽作于唐代之后,并且晚于《切韵》和《广韵》,但所它采用的韵部划分模式,是完全按照公认用韵时的“独用”、“通用”规则,将《切韵》韵目归并而来的。这也就符合了我们说的适于写作的原则,由此才使得它倍受推崇,广泛使用。  

    实际上,汉语的北方方言,大约在宋元时期,就逐渐出现了平声分辨阴阳,入声分派三声以及其他的语音变化情况。元代周德清为散曲用韵而编著的《中原音韵》就显现出这一变化。此书分十九部(其中有m尾韵3种),每部各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小部。书中字韵部归属大部分已与现代语音一致,兹将韵部中选字大致对应的汉语拼音韵母列表如下:  

      
    从《中原音韵》的编排体制看,由于只选取北方官话语音这一单一体系,使得四声就比较对应,于是只需要按韵母通押的规则排出大韵部,再于其下分设四声小韵就可以了。这样的韵部简洁整齐,便于掌握,以后的新韵书也多照此例。但这只是体例,并不代表韵的概念有变,韵有声调区分无庸置疑。  

    另外,明清以来的口头说唱文学在用韵时都依据“十三辙”,它是一种口头韵,又常有音符曲谱配合,因此韵母通押比较宽,另外还带有北方方言儿化的特色,分列了小言前儿辙,小人辰儿辙等儿化韵小辙。  

    清末民初,受西方拼音文字的影响,呼吁汉字改革,主张创立汉字标音字母的运动此起彼伏。终于在1913年前后,制定了汉字历史上第一种成熟完备的标音字母系统——“注音字母”,也称“注音符号”。与反切注音相比,它以声母、介母、韵母共40个固定形态、固定发音的符号为拼音基础,采用三拼法,更统一,更准确。同时,在注音符号的创制过程中,逐步屏弃了南方方音,再次确立了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为国语标准音,这也为后来普通话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有了更科学的注音系统,于是改革旧韵,创制新韵的工作也就更加方便起来。被喻为“注音符号之父”的黎锦熙先生,就依据注音符号创制了《中华新韵》(以下简称黎韵),总分十八大韵。在韵部划分上,大致为,凡注音符号标音后韵母相同的音节便归为一韵,形式上一目了然。  

    其后国民政府于1942也制定了一部《中华新韵》(与黎韵的关系未得考),同样是十八韵。与黎韵相比,此书除韵部名称不同外,还有两点相异,一是将波韵o,uo和歌韵e合并成一韵波歌;二是将寒韵分为寒山韵an,uan和先天韵ian,üan 两韵。这一合一分有无道理,也是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  

    建国以后,1965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一部《诗韵新编》,1978 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1984 年再修订。在韵部划分上,此书没有什么创新,只是同时编黎韵和说唱用韵“十三辙”,并显示了两者间的宽严通压关系,见下表:  


      
    虽然此书选编的两种韵部本以北方话为标准,但书中却人为地保留了入声,古入声字被单独选出来分为8部归到仄声中使用。  

    近几年来,随着以五七格律为代表的传统诗歌的复兴,各种新韵书也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中华诗词学会委托广东诗词学会编写的《中华新韵府》。共分十五大韵,另有入声韵5韵,见下:  


      
    这套韵部带有明显的南方方言特色,将普通话e韵母字一部分归与o,uo同韵,一部分归于ie,üe,ê同韵;将i,er同韵,u,ü同韵;分寒韵 an,uan先韵ian,üan为两韵;还特别分出了入声。这让北方人使用起比较困难,也不符合全国已普遍推广普通话的客观现实。  

    另有一个版本的《中华新韵府》把er音并入e韵,把en和in分为两韵;把eng和ing分为两韵;将an和ian合并为一韵。(二者真伪、关系未得考)我们也可以拿来借鉴,考究en和in、eng和ing分韵的问题。  

    新疆师范大学星汉编著的《中华今韵》。也分十五部,它虽以普通话为标准,但却简单的从汉语拼音字母形态出发,将主要元音字母形式相同的归为一类,见下:  


      
    显然,将e, ê,ie, üe同归一部是很武断的。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与汉语拼音本身的缺陷有一定关系,后文将详细叙述。  

    另外,还有朱钟智的《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音韵》,也是以普通话为标准,认为主要元音相同则为同韵,同时还考虑到了四呼的特点。其中将知、资区分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参考。见下表:            


      
    2004年5月,中华诗词学会在总结业已发表的各种新韵书后,组织制定了《中华新韵(十四)》(以下简称新十四韵)。它以普通话为发音标准不考虑入声,以汉语拼音为划分依据,以《新华字典》为注音规范,分为十四大韵,见下表:  


    在韵部划分上,新十四韵提出“同身等韵”的原则,即凡是韵身相同的音节都可归为一韵。实际上,汉语拼音的韵身概念就相当于注音符号中的韵母,如按此原则其韵部划分应该与黎韵大体一致。但事实上新十四韵的韵部划分标准很宽,缺乏严谨性。尤其是将黎韵中的波韵o、uo和歌韵e,合并成一韵;将儿韵 er、齐韵i、鱼韵ü合并为一韵,反而违背了“同身等韵”的原则,这也是此套韵部公布后遭人非议之处。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十四韵还特别提出了“宽不碍严”的说法,即,此韵部表是放宽标准了的,可以使用,却也不妨碍个人在用韵上采用更严格的方式。由此,规宽可严,还是规严可宽,还需慎重琢磨。

    参考了以上这些韵书、韵部,我们下面开始分步骤地对“新诗韵”的问题作以梳理。通过上面的各种新韵书的不同点和争论处作以分析,尝试勾画一种更合理的诗韵体系。

    1.    确定语音标准

    用韵的目的是使吟读和谐,而制定韵书的目的则是规范统一。由于汉语读音古今、地区差异较大,要同时达到这两个目的肯定会有很多矛盾的地方,然而我们也必须进行权衡。

    朔及诗韵的源头《切韵》,我们发现,制韵者提出了“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观点,就是说要兼顾南北各地方音,还要融汇古音与其中。这样,其所记录的语音体系,就与当时的口语发音有一定距离,成为一种地地道道的“书面语音”。笔者认为《切韵》韵部繁杂,就是由于方音、古音单列韵目造成的。而唐代又规定“通押”,也就表明这种划韵方法运用到现实写作中,尤其是作为国家标准时,是不适用的。

    由此,我们认为,如今制作新韵只能以普通话为标准,而所有古音、方音的影响,如保留入声等等,都必须屏除。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书面语音与口语语音的差异。虽然我们有统一、严格的普通话标准,也广泛推行了几十年,并卓有成效,可是,那也不过达到了一个“不妨碍交流”的目的。由于固有方言的影响、不同地域的口腔发音习惯等原因,使得普通话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并且这种现象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当前很多有关新韵部构建的学术争论,往往都因此而起。比如有些学者的方言里en与eng不分,即使现在学讲了普通话,却也觉得en与eng发音相近,通押和谐;再如笔者是山东人,zh知与z资不分,于是对于有些学者提出的知韵、资韵再分,也是不容易体会。

    我们要制定一种全国统一的新声韵,既需要从口语发音和谐的角度出发,也必须认识到口语的地域差异。在制韵问题上,我们只能依照汉语普通话的书面标准,建立一种普通话口语基础上的书面语音体系。即使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了某某人吟读起来不和谐的地方,那也无可厚非。

    2。选用注音系统

    明确了以普通话的书面规定为标准,那么采用一种科学、准确的注音系统就成为划定韵部的关键,汉语拼音似乎成了最好的选择。

    《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于上世纪50年代末,是为了配合文字改革和推行普通话而制定的。如今已经推行了近五十年,具有普遍的群众基础,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可以辨视拼读。但由于它是以语言普及为目的,制定时不免过分强调简便利行的实用主义原则,致使其本身存在很多不科学、不严谨、不准确的弊端。如果将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的标准来划分韵部,就势必会产生一些麻烦,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

    (1)省写、改写的规定制造标音混乱。如其规定:i、u、ü为韵头的复韵母,在零声母的情况下,要分别将i、u、ü改写为y、w、yu,如此ye和ge是不是韵母相同?guan和yuan是不是韵母相同?很不表示清楚,容易让人混淆。但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有规律改写为我们划分韵部提供依据,下文将详细叙述。

    同样的问题还有:ü两点省略;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合口呼韵母 应些为ung;撮口呼韵母[y]应写为üng,而汉语拼音方案为了防止手写体u与a相混淆改作ong、iong,这样实际的韵母和四呼属性就不清晰了。

    (2)一个字母代表多个不同音位,表音不够细致。e 的同一音位有4种:e 是[];ei、ui中是[e];ie、üe、ê中是[];en、eng、un、ueng中是[]。这样e,ie, üe从形体上看就可以认为是同韵,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同样的,字母i同时代表舌尖音知(-i)、资(-i)与舌面音i;an、uan与ian、üan同用a字母,但实际音位也有不同。

    当然,这也于汉语拼音直接采用有限的拉丁字母,与汉语的发音实际不便于保持高度统一的缘故。

    与之相比,注音符号在上述问题上做的比较理想,尤其是四呼属性显示地非常准确,可以说是有汉语特色的注音系统。但一来其推广不够,二来用以考究音韵和谐还是不够精确,另外,毕竟也是七八十年前制定的,其表现的读音标准与当今的普通话还是有差异。此点,我们可以从台湾的“国语”同大陆的“普通话”间的差异可以推知。

    学术上的语音研究往往采用国际音标。国际音标1888年制定使用,国际通行的注音符号。其原则是“音素与音标符号一一对应”,这就是说比较细微的发音差异,国际音标也可以分别注音标示。但其比较复杂,不利于实际推广普及。

    综合上述三种注音系统,我们认为当以注音符号为参考,以国际音标作为具体考较和谐通押的依据,即成韵部后,以相应的汉语拼音显示。对此本文韵部划分中韵母的标示均尽量采用三种注音符号并用的形式。

    3。合理创制韵部

    (1)同韵划分细考

    1e 与o,i与ü能否同韵

    普通话中o只和唇音声母b、p、m、f拼合,而e则只与其他非唇音声母拼合,许多方言中不分。注音字母中本没有ㄜ,后期屏弃了南方语音影响,而做了增加。同样,普通话中i、ü分的很清楚,闽方言、客家方言和西南的一些地区方言中没有单元音韵母ü,以及用其作介音的复元音韵母,而都读如i。而我们不能顾及方音的影响,制韵时e、o、i、ü必须单独成韵。

    2-i是否单独成韵,及[] []是否再分

    -i是舌尖音,i 是舌面音,有很大不同,必须区分,且支韵单列早已有之。注音字母也在后期完善过程中特别加入了币韵母。而[]、[]在发音上主要是舌尖位置前后不同,我们前面也说过,知、资不分,也就辨析不出两个音。但我们还是主张分开,毕竟两音明晰是普通话的标准,同时采用允许通押的方式来缓冲处理。

    3er是否单独成韵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要区分er韵母字与儿化字。er韵母字,是指本字依据普通话标准,韵母发音总是读er,如儿、二;儿化字,则是口语中由于习惯或为了特殊效果,在字原读音后加一个er音尾,如花儿huar、鸟儿niaor。儿化是北方方言的特色,普通话将它吸收进来。

    er 韵母字虽然很少,但韵部划分需要严谨,既然er发音特殊,与其他音合用有违和谐,那么就必须单列。而对于儿化韵,笔者认为它只是个语音现象,且一个字何时儿化,何时不儿化没有准确的规律。同时,儿化也是口语现象,在说唱口头文学中可以考虑,但在对于我们这里讨论的“诗”不适用。不能把所谓儿化字都归与er韵中以充实字量,那样只会造成混乱。

    另外,er韵母是从i韵母中分化出来的,现在很多南方方言没有er,仍然读i。,就是在普通话中,er也仅仅只有零声母的几个字。我们不妨推测,也许er的分化还在进行中,在口语儿化的作用下,也许将来会有更多的字分化到er韵中去。

    4an、uan与 ian、üan是否区分

    如果将an、uan、ian、üan认为是开、齐、合、撮,那么就可以归为一部,不需要划分。但实际发音中,an、uan中的a字母为[a],而ian、üan中的a字母发[],既然读音不同,就必须区分。同时,《平水韵》里对应字的韵部最为繁琐,《中原音韵》在处理此类字的时候也是划分为寒山(an)、桓欢(uan)、先天(ian,üan)三个韵部。虽然,语音变更,我们不能以此为据,但至少可以说明,古人在制韵中,对类似问题也是着意区分的。

    5eng、ing与 ong(ung)、iong(üng)是否区分

    注音符号将四个音标注为同一个韵母ㄥ的四呼,但黎韵却分为庚、东两韵。但如果en [n]ㄣ、in [in]ㄧㄣ、uen [un]ㄨㄣ、üen [yn]ㄩㄣ可以作为四呼而同韵的话,那么eng []ㄥ、ingㄧㄥ、ong ㄨㄥ、iong [y]ㄩㄥ同韵也不应该受到非议。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汉语拼音中还有一个ueng,黎韵将其归为庚韵,把它视为eng的合口呼。有人认为ueng=ong,但从实际发音看,两者是有区别的, “翁”字的发音并不与ong相同。台湾推行的“国语”是eng、ong不分的,“风”读作“fong”,我们不能效法。

    对此,还是采取从细区分的方法,尤其是我们感到“风、清、工、兄”可以和谐,而“风、晴、工、兄”并不和谐,通押似乎还要细考。相应的,en类的韵母也从细区分。

    其实,划韵,就是把主要韵母及韵尾相同的归为一类就可以了。由此,我们从汉语拼音中零声母的变写中,也可以找到一些韵部划分的左证,见下表:




       
    由表中我们大致可以推断:   

    o、uo、e、ê 、ie、üe 本为同一四呼,后由于声母拼合及韵头影响,致使主要元音发生了变化。an类也是如此。   

    有人主张 in 、en 等同韵,是认为,in=ien乃为en一类的齐齿呼。注音字母就是如此表示的。但若如此,in在零声母时应写为yen,但实际上我们是写为yin,由此可以知道,in的主要元音是
    而不是[ə],因此也就不能和en 同韵。另外汉拼也只注明了uen能省写为un,而并未说有ien可省写为 in的。同样eng、ong不能同韵的问题,也可以从中找到左证。   

    另外,ing也写为ying,而不写为yeng,似乎也该与eng区别。但实际发音中,i与ng之间往往带有[ə]音,似乎标为ieng更合理,此处尚有疑问。同时实际写作中我们也发现,ing、eng可以和谐,于是姑且归与一类。   

    再有,如in、ün同韵,则ing、üng,也当同韵,而考虑到实际发音中,ü与ng之见多带
    音,遂姑且与ung同韵,此处亦有疑问。   

    以上两处,或语音后有流变,或汉语拼音方案还需修订,不得而知。   

    (2)平仄细考   

    众多编制新韵者认为,新韵的关键是韵母通押的问题,而平、仄划分不是问题。现在的共识:普通话阴平、阳平归平声,上声、去声归仄声。但半个世纪前,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音韵学》中曾提到一个问题:“北京话语音里没有入声,平声分为阴阳两类,又有一种轻声,是否仍应该另行发现节奏的规律,这是现代诗人所研究的了” 。平分阴阳的问题,我们在后面禁忌规则中讨论,下面先看轻声与变调。   

    1轻声:现代汉语理论一般不把轻声看作阴、阳、上、去之外的另一种独立的声调模式,这是由于轻声效果更取决于音强和音长。这似乎也成了平仄不必考虑轻声的理由。然轻声实际存在,且其发音短促、轻微,就不能具备平声可以舒长的特点,只能归为仄声使用。   

    此外,轻声除声音效果之外,还具有区别意义和区分词性的作用。如孙子、大意、本事的后字,读为轻声或者本调就截然不同。由此看来我们也必须考虑轻声的特殊性。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凡是含有轻声的词,大都是口语词,我们这里可以不考虑。而白话自由诗、说唱文学以及一切有意使用口语词汇的韵文,都应该考虑这个“轻声”。   

    2变调:所谓变调是语流中,相连的两个意义结构较紧密的字连读,音节互相影响,使得原本的调值发生变化的情况,如“一心一意”中两个“一”字在实际发音时,音调就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前面我们提到的声母、韵头会影响主要元音发生改变是一样的。但大多数的变调都很微弱,只是调值上有小幅改变,与平仄无干。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以下两种:   

    “一、不”变调:   

    “一”本调阴平,在非去声前读去声:一杯、一年、一水。那么我们用到诗中就必须作仄声。如:消愁酒一杯,应该视为平平仄仄平。   

    “不”本调去声,在去声前读阳平:不怕、不看、不问。那么我们用到诗中就必须作平声。如:愁处口不问,应该视为平仄仄平仄。   

    双上声变调:   

    两个上声字相联,前一个字改读阳平:水果、雨伞、彼此。那么我们用到诗中就必须作平声。老友话彼此,应视为平仄仄平仄。   

    变调虽是现代汉语常见现象,但在常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都没有标示,由此,至今很少有人提及这个问题。同时也有认为,既然这种变化只是在朗读时才会出现,而一个字没有任何意义、词性的区别却使用两个音,也是不合理情理的地方,于是就不必在书面写作中考虑。但笔者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如不注意,将对和谐铿锵有很大影响,不得不考。而其变化规律井然,凡普通话发音标准的人,都能自然准确掌握。因此,可以作为对音韵效果的更进一步追求来提倡!   

    (3)韵部的宽与严   

    这里的宽严的问题,这里指同一标准下,通押尺度的问题。如果太宽,则会影响音韵的和谐度,有失美感;而过严,则会禁锢写作、构思,不利于实用。近年来新韵的创制,多少受到“大众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一味地放宽标准,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大众接受,才有利于格律诗歌发展,笔者认为这是将唯美的艺术创造拖向庸俗普及的汪洋,与五七格律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同时,关于“宽不碍严”的说法,也是不便于实用的。如七言首句用韵,由于可有可无,历来就允许用邻韵,如果我们将规矩反转,那么就无法操作这一问题。   

    但正如我们前面说的那样,诗歌,即使是格律诗歌也有不同的样式,有不同的功用,那么在用韵上也就有不同的宽严尺度。我们认为,目前五七格律诗歌是需要压韵最为严格的诗体,在韵部上要尽量从严。   

    (4)韵书编排体制   

    我们多次强调过,韵是有音调区分的,“明”和“命”不是一个韵。但我们上面讨论韵部划分时,只讨论了韵母的问题。这是由于,我们制韵采用的是单一发音标准,阴、阳、上、去是对应的。自《中原音韵》以来,韵书也就采取了大韵部下再分四声的编排体制,使韵部整齐,数量也大为减少,便于记忆使用。   

    但大韵部下必须划分四声小部,不能混同,也不能简单的只划分平、仄两类。因为四声的差异是存在的,在平仄、韵脚以外,还可以根据四声的特点有更高的音乐美追求。古人也提出了避免“上尾”等细致的要求,今天也不能忽视。   

    另外,有人反对用汉字代表韵部名,认为这是古人在没有标音符号的背景下,采取的无奈的、笨拙的方法。而我们今天有汉语拼音等工具,只要记住韵部划分的规则,就不必再去背诵韵部名了。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在实际使用中,却不一定能行得通。我们如果要“限韵赋诗”,那总得称呼韵部名,可要是说:“限平声ong、iong韵为五言绝句”那不仅繁琐,而且也不雅。还是“限东平韵为五言绝句”更适用些。而韵部前加添数字,不过是标示顺序,便于记忆。   

    通过以上的论述,笔者编排了一个《宽严通用韵部表》,这并非是想在已然纷乱的新韵中独树一帜,而仅作为对上述问题的梳理、总结,于是就照搬了前人的韵部名称。   


       
    此表中的“严韵”是以唯美和谐为标准从严归并的,我们提倡使用。而“宽韵”只是对几处有大致可以通押的韵进行合并,实际使用中也可以酌情采用。在韵部名称上,我们大致照搬了黎韵,通押的韵部名称采取了两韵名称合并的方式,这样在实际使用中,即一致也不会相混。   

    需知,划分了韵部只是完成了编排韵书的一小半工程,而更复杂的问题则是将字分类。由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一字多音的现象很多,加上普通话中有些字的读音尚须统一规范,如:熟,读shou还是shu?因此,一本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韵书还需要种种条件和多方努力才能形成。(见附录一)
    转自:
    http://www.china-wenxue.net/bbs/dispbbs.asp?boardid=54&id=8551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我们

    x
    楼主热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4-16 14: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拼音这么复杂,学习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4-16 15: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字体大些就好看得多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4-16 21: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只看中华新韵...别的参考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ㄣ烟雨风云缘 ( 湘ICP备13004676号-2

    GMT+8, 2024-5-8 23:29 , Processed in 0.049192 second(s), 21 queries .

    以天地为丹青,風雲为笔墨,我们在有生之年共行!当年华老去,这里还有记忆留存……

    © 2009-2020

    广州入户 达穗人力资源(广州)有限公司 达穗建筑咨询(广州)有限公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