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310|回复: 3

秦音·秦字·秦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3-8 21: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陕西十大怪之四面条像裤带。王尚信作


  biangbiang面之biang的民间造字之一。



  近来,翻阅《咸阳师范学院学报》“陕西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栏目中的两篇文章,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挚友张志春先生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文,论述了最新的考古与方言学研究成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性质认定的重要作用,其中提出了“biangbiang面”即“饼饼面”读音儿化后的音变这一观点;后有同仁梁澄清先生的《再说biangbiang面》一文对张志春先生的文章提出质疑,指出“biangbiang面”不是“饼饼面”,认为地方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应该更看重田野调查,不可完全从文献典籍的记载中去寻求解释的观点。先不谈二位先生观点的正确与否,仅就《咸阳师范学院学报》开辟这个栏目来说,我认为其很有特色、很有吸引力,是个非常好的栏目,因为它很注重民俗文化中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地方文化的关注。


  秦音

  我国的先贤们对于音声早已有精辟独到的见解与认识。《汉书·地理志》中道:“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即方言也对不同地域的人的性格特征有很大的影响。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出北方和南方,南北方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生态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在我国音乐的两大派系中,南方人偏爱明快悠扬的典雅之声,也由此看出其人性偏于柔美的一面,北方声乐的高亢嘹亮表现出北方人独有的粗犷与豪放,秦人的秦腔就是北方声乐最典型的代表。

  biangbiang面的“biang”字,作为表达声音的字也充分体现了秦人强音的特点。在表达声响的字中,“biang”字是最强音的,与“ba”“bia”“pa”等拟声字比较来看,“biang”的发音更为响亮而浑厚,也只有秦人使用这种声音。民间关于biangbiang面的biang字的叫法,是依据音而不是形。这种音是如何发出的呢?据我广泛考证,较为准确的说法是源于妇女洗衣服时用棒槌捶打湿衣时发出的声音。biangbiang面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秦人用盐水和面,将面团置于石头或案板上用棒槌捶打,直到面团光滑、均匀之后,再用擀面杖擀成大面片,然后切成像裤带一样宽,下到沸腾的滚水锅中。至于后来,扯面时摔打案板或擀面杖在案板上击打时发出的声音是“ba”或“bia”,而“biang”则消失了。这种响亮而浑厚的“biang—biang—”声也就成了“biangbiang面”名称的由来了。


  秦字

  可以说biang字的造字,是依据biangbiang面的制作而成为有形声文化意义的字。秦人自古以农耕为主,《史记·货殖列传》说:“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因此,将五谷加工成美味可口的面食,便是先民们的发明与创造。据张志春先生考证,早在4000年以前,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就已经用谷子和黍子混合做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面条了。

  biangbiang面的biang字在文献资料和字典辞书中都没记载,纯属民间造字,既可以看做是游戏文字,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化字。民谣对该字的组合说法是:“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中央放个盐篓篓(言字往进走);你扭扭,我扭扭;你尝尝,我尝尝;中间夹个马大王。月字旁,心字底,钉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关于这个字的说法比较多,上面引用的民谣,我以为应该更早一些。

  这个字由十个文化元素组成,包含了秦人秦地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向人们传达出秦人特有的文化信息,如秦人的地理环境、居住形式、饮食习惯、审美情趣、心理品格、民族精神等等。一个“穴”部说明了以黄河中上游的渭河流域为中心的秦人,在古代是以穴居为主的,至今咸阳北原还存有这种居住方式;这里的“言”字其实是“盐”,盐是文明的尺度,历史考证表明:在我国,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古代先民,很早就接触到天然池盐了。秦地地处黄河流域,是最早使用盐的地域之一。盐为百味之祖,是秦人饮食中的主要调料,现在关中农村还流行着“好厨师,一把盐”的口谣,用盐水和面才能使面筋道,biangbiang面就是用盐水和面的;关于“糸”和“长”这两个字充分体现了秦人在制作biangbiang面过程中的动作以及品尝之后的愉悦情态。“糸”与“长”左右各一,对称和谐,体现了秦人追求和谐对称的审美心态和心理倾向;一个“心”字则传递了秦人忠厚朴鲁、诚信热忱的秉性;左边“月”字通“肉”,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月”字解释说:“皮近肉,故字从肉。”肉是副食之首,彪悍强健的秦人喜食牛羊肉,体现了秦人“虎狼之师”的饮食习惯;“马”和“戈”字,则更体现了秦人的尚武、尚勇精神,马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国家强盛的象征,尚武必然爱马,而且,关于“马大王”的传说,指的是秦将白起当年战胜赵奢后裔“马服诸侯王”、“坐车回咸阳”告功还乡的故事。“戈”者,兵器,《诗经·秦风》就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兴于师,修我戈矛。”的记载。“推个车车逛咸阳”实际上点明了这个字是在以咸阳为中心的秦地产生的。biang字虽为民间造字,但的确倾注了秦人的无限智慧。


  秦人

  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从文化基因上说,《礼记·王制》中有“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西北多黄土高坡,故其人重厚朴鲁,人性刚猛。南方多水,得江山之秀,明慧文巧,故人情宽缓和柔,多显轻浅。这是地域不同对南北民风民俗文化造成的影响。“秦性强而地险,其政严,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吴子》)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在他的《朱子诗传》里对秦人作了精辟地论述:“秦之俗,大抵尚气慨,先勇力,忘生轻死,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则已,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矣,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易于兴起,而笃于仁义。以勇驱之,则其强毅果敢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成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

  除朱子之外,古代先贤们对秦人多有论述:“人性强悍,不循礼法公事……俗轻生重死,侮性忘义。”(《上官融友会谈丛》) ;“西安府其俗男耕女桑,先勇力尚气慨。”(《广皇舆考》) ;“长安险绝之土,民多刚强。”(《魏书·陆俟传》);“率直不阿,激之挺险,则粗莽不驯,渐之礼教,则节义可鼓。”(《兴平县志》) ;“礼俗素称简朴,习尚博悍,近日且器讼成风矣。”(《礼泉县志》) ;“秦人喜斗,合阳独甚,平居睚眦视生死甚轻。”(《宰辛退食录》)从这些史料的记载来看,秦人性格特征的形成确实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总之,秦人的精神气质不仅与生存背景即文化基因有关,同时也和多民族融合有关。特别是秦人主副食是以高热能的面食和牛羊肉为主,又嗜好高度烈酒。他们豪迈的气概、憨厚的品性,无不受到三秦大地的滋养。红白喜事、节庆大典,动辄锣鼓喧天,使枪弄棒,以示庆贺。这种风气,更是助长了秦人民族性格的形成。一碗biangbiang面,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秦人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更让我们看到了biangbiang面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传承的重要性和深刻意义。因为,它不仅仅是秦人最喜爱的一种面食,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秦人的精神和品格。所以,biang字就是秦人在秦地借助秦音创造出来的充分反映秦人性格品质的秦字。biangbiang面是遍布秦地独有的地方面食,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biangbiang面应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走出陕西,走向世界,在向世人奉献一份美食的同时,也让其在咥面中体味秦人的精神气质。


  作者:傅功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我们

x
楼主热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3-8 23:04: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字红尘有一天发群里。俺百度了一下,笔画最多的汉字哈。俺还笑说,得用四个田字格。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3-7-6 02:2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4-3-9 13: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淡的如水 发表于 2014-3-8 23:04
    这个字红尘有一天发群里。俺百度了一下,笔画最多的汉字哈。俺还笑说,得用四个田字格。

    哈哈,居然在这里也看到了这个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3-10 21: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那面贼拉好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ㄣ烟雨风云缘 ( 湘ICP备13004676号-2

    GMT+8, 2024-4-20 02:27 , Processed in 0.046359 second(s), 21 queries .

    以天地为丹青,風雲为笔墨,我们在有生之年共行!当年华老去,这里还有记忆留存……

    © 2009-2020

    广州入户 达穗人力资源(广州)有限公司 达穗建筑咨询(广州)有限公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