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219|回复: 2

月下寄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3-26 21:45: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月上竹梢缓步来,
影单衣薄任风裁;
欲把相思轻细诉,
才觉人去枉悲哀。wechat:lang_wechat_threadmessage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我们

x
楼主热帖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4-29 11:03
  • 签到天数: 63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6-3-27 02: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几个炼字炼句的故事

      古代名人学士不仅阅读时字字推敲,反复研究,而且在写作时,更是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一)王安石炼字
      
      王荆公(王安石)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洪迈《诗词改字》)
      
      (二)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李东阳《麓堂诗话》)
      
      第一个故事是同学们所熟悉的,王安石开始用的“到”、“过”、“入”都是动词,只是客观地说明春风来了,没有其他内容;后来用的“满”、“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满”仅仅描写了春风吹拂的范围之广、面积之大,而“绿”字则把春风吹来大自然发生的可喜变化描绘出来了,当然“绿”字要好得多。
      
      第二段写的是唐代诗人任翻为改一个字,跑了数十里的故事,也很动人,人生感悟)。“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半江水”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
      
      (三)荆公炼字
      
      1705年春,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在宦海几经沉浮之后,又一次被起用,他先乘官船由江宁(今南京市)往汴京(今开封市)赴任。此时,江南正是山花红似火、江水碧如染的时候。一天傍晚,官船停在瓜洲过夜。王安石站在船头上,观景赏目。他见京口(今镇江市)与此地遥相望,江岸上连绵青山若隐若现,滔滔江水波澜起伏,诗兴大发。他取过纸笔,一挥而就: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成之后,王安石一字一句斟酌润色,总觉得第三句不如意,尤其这“到”安没有把春风的神韵写出来。于是圈去“到”字,改为“过”字,又一想,还觉不妥,就又抹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改来改去,一时竟没有合适的眼,便撂笔出舱,让春风吹一吹混沌的头脑。
      
      突然,他想到王维“春草明年绿”的诗句。这“绿”字下得多好啊!春风吹到哪里,,哪里就春草萌发,一派生机,这春风(确能确实)使大地变“绿”,“绿”色(确能确实)是春天的写照。此情此景下好寓意改革。想到此,他快步进舱,把诗改好,重抄一遍,情不自禁朗诵起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点评

    谢谢,谢谢!  发表于 2016-3-27 03:4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ㄣ烟雨风云缘 ( 湘ICP备13004676号-2

    GMT+8, 2024-5-7 12:15 , Processed in 0.050285 second(s), 25 queries .

    以天地为丹青,風雲为笔墨,我们在有生之年共行!当年华老去,这里还有记忆留存……

    © 2009-2020

    广州入户 达穗人力资源(广州)有限公司 达穗建筑咨询(广州)有限公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