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630|回复: 0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举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7-10 02: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举例

  设题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规范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说是用了这种手法(分析说明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答题示例: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试分析上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答案:

  步骤一: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

  步骤二:三四两句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用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

  步骤三: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常见: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

  《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家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约客时的环境气氛,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

  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渲染出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与诗人悲凉、伤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

  2、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可以动静结合,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

  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动静结合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动景、静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3、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生查子•元夕》

  朱淑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突出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悲伤情怀。

  4、用典。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雍陶《题君山》中“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诗人巧用典故,把倒映湖中的君山比作舜的妃子梳洗时青黛色的螺髻,形象生动而又贴切。

  5、象征(托物言志)

  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6、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

  《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7、抑扬。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搂”,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②以乐景写哀情

  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辟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年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

  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9、以小见大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第一步: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第二步:“二乔”指的是孙策的夫人和周瑜的夫人,连她们都被关在魏都城铜雀台,那么东吴的遭遇可想而知了。

  第三步:这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使得这首诗既形象生动,又含蓄蕴藉。

  10、虚实结合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写虚,通过写“行人”想象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表达技巧(艺术技巧)

  1、渲染

  2、衬托(动静结合、正衬、反衬)

  3、对比

  4、用典

  5、象征(托物言志)

  6、移情

  7、抑扬。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②以乐景写哀情

  9、以小见大

  10、虚实结合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衬托、双关

  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

  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

  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拟人: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析】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

  5.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1)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反衬,有以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有以乐景衬哀情,如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6.双关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7、对偶,结构相同、字数相同。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8、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9、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10、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11、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2、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二、三两联更是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从景物描绘与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1、这两联描写了溪山一片云起,暮色来临,一轮红日,渐落西山,一阵凉风,吹上城来,吹得城楼越发空落萧瑟。

  2、过去的秦苑汉宫如今绿草萋萋,黄叶满树,只有鸟、蝉在嬉戏、鸣叫。

  3、作者用眼前之景寄寓了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对国家的兴亡之感。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练一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题西溪无相院

  [宋]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张先以善写影闻名,世称“张三影”。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明写,有暗写。请写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______”“______”。(1分)

  (2)下面对这首诗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先是写西溪水光天色一片清虚;接着写临溪屋宇别有一副悠闲的景致。

  b.“入郭僧寻尘里去”以入郭之尘反衬眼前的禅院是个离俗之境,远却尘嚣。

  c.尾联写秋雨之后,芦苇勃生,担心它的生长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余味悠然。

  d.这首诗歌的语言清丽,境界阔大,寄寓了诗人渴望摆脱尘俗的高妙情致。

  (3)请自选角度,对诗歌颔联作简要的艺术赏析。(3分)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d(错在“境界阔大”)

  (3)角度一: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句中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角度二:“浮萍破”是水上微风初起所致,一个“破”字,寓动于静。草声是极细微的声响,为诗人听到,足见其静,这是以声衬静。此联一见一听,一静一动,妙趣横生。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①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①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

  (1)从整首诗的构思角度入手,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感情的?(3分)

  (2)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主要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一种做简要分析。(3分)

  (1)首联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之情;(1分)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酒月中,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揭示出“可爱”之处;(1分)尾联归结到对孟浩然的“敬爱”,把他的高雅比为巍峨峻拔的山峰,令人仰止。(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言之有理亦可)

  (2)对比、用典。(或指出一种即可)(1分)如“对比”中的“红颜”对“白首”,概括了孟浩然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孟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1分)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1分)

  或:对比、用典。(或指出一种即可)(1分)如诗中的“高山”一句用了《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让人产生联想,(1分)突出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孟浩然的高大形象。(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言之有理亦可)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1、答案: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反战情绪。(2分)

  2、答案:三、四两句运用对比(或虚实相照)(1分),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1分)

  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诗意深挚,情景凄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2分)。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马诗

  李贺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注:李贺,生活于唐藩镇叛乱、内忧外患之时,生活困顿,怀才不遇。其写诗,题旨多在“笔墨蹊径”之外。他写古人古事,大多用以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武帝,指汉武帝;烧金,指炼丹。

  (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1分)

  (2)第二句中的“得”字看似平常,却极有分量,请简要赏析。(2分)

  (3)诗歌的三、四两句有什么寓意?(3分)

  (1)借古讽今(借古喻今)

  (2)第二句写汉武帝烧丹求仙所得的不过是一缕紫烟而已,“得”字是对武帝烧丹求仙的荒诞行径作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

  (3)用“肉马”形容马平庸低劣,这样的马在地面上奔跑都有困难,怎么可以骑着它上青天呢!这两句寓意颇深,除暗示武帝求天马上青天的迷梦破灭外,还隐喻当时有才有识之士被弃置不用,而平庸无能之辈个个受到拔擢,窃据高位,挤满朝廷。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本诗描写了几种意象,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它的特点是▲。(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5.(1)幽竹不改清阴

  (2)全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畏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手法2分,情感2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6分)

  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③琼瑶:美玉。

  (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2分)

  (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2)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采用什么手法描写清溪水色的?请简要分析。(3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7、(1)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影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也可给分)(点明手法各0.5分,简要分析各1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寂寞抑郁的情绪。(意思对即可)(情境1分,感情2分)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孤鹤思太清朱熹①

  孤鹤悲秋晚,凌风绝太清②。一为栖苑客,空有叫群声。

  矢矫千年质③,飘摇万里情。九皋④无枉路,从遣碧云生。

  注:①朱熹:南宋著名思想家。祖籍安徽徽州婺源(今属江西)。②太清:天空。③千年质:古代以鹤为长寿的仙禽,故此称千年质。④九皋:深远的水泽地。枉路:弯曲的道路。

  (1)简析颔联“空有叫群声”中“空”字的妙处。(3分)

  (2)诗中塑造的孤鹤形象有什么意义?请结合这首诗的表现手法简要分析。(3分)

  (1)答:“空”字这里是徒然、白白的意思,(1分)写出了孤鹤徒然为失群呼鸣,突出了孤鹤孤独凄凉之极。(1分)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字里行间寄寓着诗人感伤叹惋的情怀。(1分)

  (2)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描写了一只失群的仙鹤,被关入园林之中,虽有翱游万里的雄心,却不能展翅飞翔,(1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束缚,充分施展自己抱负的情怀,以及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这种理想的悲哀。(1分)

  9、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答:采用对比。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中。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诗人描写幽静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诗中用反衬手法,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

  表现主题的方法

  写景诗——借景抒情

  咏物诗——托物言志

  咏史诗——借古喻今

楼主热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ㄣ烟雨风云缘 ( 湘ICP备13004676号-2

GMT+8, 2024-3-29 05:33 , Processed in 0.049016 second(s), 24 queries .

以天地为丹青,風雲为笔墨,我们在有生之年共行!当年华老去,这里还有记忆留存……

© 2009-2020

广州入户 达穗人力资源(广州)有限公司 达穗建筑咨询(广州)有限公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