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702|回复: 4

论词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8-3-30 15: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词》是由李清照编写的一首词。是历史上第一篇有明晰理论意义的词学论文,其中涉及词之创作的诸多问题。它是对唐五代以来,作为新兴的文学样式所具有的独特风格的概括和总结。  原文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省)人,李格非之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嫁太学生赵明诚。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卒。金兵南下,李清照避难浙东,辗转越、台、温、衢诸州。绍兴二年(1132)赴杭州,再嫁张汝舟,未几离异,此后一直寓居杭州,约卒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或之后,享年73以上。

  思想

  作者倡导词"别是一家"是《论词》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也是其批评诸家词的思想依据。作者强调词与诗的不同,要求词在汲取诗的特点同时保持自己的艺术个性。但由于作者固执地坚持五代词的婉约典重风格和严格的韵律,反对词的革新,多少也反映了她的保守意识。不过《论词》是词学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的词学论文,其思想从理论精神上来说是值得肯定的。





楼主热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15: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句读不葺之诗”,指的是“以诗为词”。苏轼常把散文议论写进诗,被称作“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又常把他诗的这种特点写进词,又被称作“以诗为词”。
  
  李清照的批评,错的一面是:从正统的“尊体派”看苏词,认为在词里发议论,不协音律,混淆了词和诗、文区别,忽视了词“别是一家”的特点,表现出观点的片面,狭隘和保守。实际上苏轼许多词发议论、讲道理,同时也能抒发开阔的胸怀,并冲破严守音律的陈规,扩大题材范围,开创豪放风格,象《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正是苏词的特色和成就。笼统地讥为“句读不葺之诗”,显然不对。
  
  李清照的批评,对的一面是:指出了苏词“以诗为词”的消极作用。苏轼也确实有些词过分地讲道理、发议论。他的《满庭芳》上片:“蜗牛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亿六千场……”。不仅“以诗为词”,而且非文、非诗、非词。李清照讥评为“句读不葺之诗”,强调词的抒情特点,要求协音律,坚持“别是一家”,是正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ㄣ烟雨风云缘 ( 湘ICP备13004676号-2

GMT+8, 2024-3-29 08:59 , Processed in 0.045916 second(s), 23 queries .

以天地为丹青,風雲为笔墨,我们在有生之年共行!当年华老去,这里还有记忆留存……

© 2009-2020

广州入户 达穗人力资源(广州)有限公司 达穗建筑咨询(广州)有限公司
返回顶部